第5章 戰後台灣的外交與兩岸關係
一、戰後政權交替
1.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台灣回歸中華民國
2.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由陳儀擔任行政長官
二、「二二八事件」的爆發
1. 背景:
Ø 行政長官集行政、立法、司法、軍事大權,如日本時代之總督
Ø 官員多由外省籍人士擔任,待遇較高
Ø 政府風紀敗壞,引起台人不滿
Ø 米、糖、菸等物資專賣制度→物資缺乏、物價飛漲
Ø 經濟問題日益惡化
Ø 台灣人與外省人之間風俗及語言的差異,造成隔閡
2. 導火線: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因查緝私煙不當,造成流血衝突
3. 事件過程:
Ø 二月二十八日,全島發生暴動
Ø 台籍領袖組成「處理委員會」,要求改革
Ø 陳儀以叛亂為由,建議政府派來軍隊鎮壓,造成許多傷亡
Ø 事件過後,許多人因「清鄉行動」而犧牲
4. 影響:
Ø 使台灣民眾對政治卻步
Ø 「省籍情結」為台灣的族群關係和社會融合帶來長期的陰影
Ø 八十年代,政府公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並建碑紀念、道歉及進行補償,將二月二十八日訂為「和平紀念日」
三、威權體制的統治
1. 民國三十七年,頒佈「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賦予總統緊急處分權
2. 民國三十八年,頒佈「戒嚴令」,限制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基本人權
3. 民國三十八年底,政府退守台灣,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大,長期執政,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長期受到限制
四、邁向民主政治
1. 日治時期,台灣曾舉辦過地方(市、街、庄)議員選舉
2. 民國三十五年以來,逐步實行地方自治,開放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選舉;而中央民意代表方面,為維持統治的正當性,只辦理增、補選
3. 民國四十九年,雷震事件(自由中國雜誌與籌組政黨)爆發,凸顯「白色恐怖」時期對民主政治的壓抑
4. 民國六十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受到沈重打擊。由於台灣政治、經濟、教育的改變,蔣經國順應潮流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
5. 民國六十八年,美麗島事件爆發
6. 民國七十五年,民主進步黨成立
7. 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
8. 民國七十七年,蔣經國總統過世,由副總統李登輝繼任,並繼續推動民主改革,如廢止動員戡亂、中央民代全面改選、修憲
9. 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直選
10. 民國八十五年,總統改為人民直選,由李登輝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
11. 民國八十九年,民主進步黨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
12. 民國九十三年,陳水扁總統當選連任
五、外交局勢的變化
1. 鞏固外交時期(民國38~60年)
Ø 遷台初期,局勢危殆
Ø 民國39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Ø 民國43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
2. 彈性外交時期(民國60~77年)
Ø 民國60年:退出聯合國
Ø 民國61年:與日本斷交,之後陸續與各國斷交
Ø 民國68年:與美國斷交,終止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Ø 外交策略:以經濟實力為後盾,發展與無邦交國之間的實質關係
3. 務實外交時期(民國77~至今)
Ø 外交策略:強調中華民國為主權獨立國家,參與國際事務,確立台灣國際地位
Ø 民國77年:李登輝總統強調中國為分裂分治的兩個政治實體,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Ø 八十年代:陸續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在國際關係上,我國仍屢屢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排擠
六、兩岸關係的演變
1. 軍事對抗時期(民國38~68年)
Ø 民國38年:金門古寧頭戰役
Ø 民國47年:金門八二三砲戰
2. 和平對峙時期(民國68~至今)
Ø 民國68起:大陸提出三通(通商、通郵、通航)、四流(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一國二制,但不放棄武力犯台;台灣則提出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強調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Ø 民國76年:政府宣布解嚴,開放大陸探親與兩岸文化交流
Ø 民國80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Ø 民國82年:兩岸於新加坡舉辦「辜汪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