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戰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
一、台灣的經濟發展
1. 三十年代
Ø 戰後初期,經濟混亂,工業發展遲滯
Ø 政府實施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
Ø 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以穩定幣值
2. 四十年代
Ø 「美援」的到來,協助穩定台灣經濟
Ø 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發展民生工業,限制進口,此即「進口替代」政策
3. 五十年代
Ø 改以鼓勵外銷的「出口導向」,設置加工出口區,鼓勵投資、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Ø 逐漸由農業轉型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
4. 六十年代
Ø 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計畫,並度過二次世界能源危機
Ø 成為亞洲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之一
Ø 開始面臨生產成本提高,產業面臨發展瓶頸
5. 七十年代
Ø 政府推動「產業升級」,設立新竹科學園區,發展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
Ø 政府開始引進外籍勞工
6. 八十年代
Ø 台灣貿易市場邁向自由化及國際化
Ø 傳統產業受到衝擊→紛紛前往外地及大陸投資生產
Ø 如何在穩定中持續發展經濟,並兼顧各方利益,是台灣今後的重要課題
二、教育的變革
1.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已相當普及
2. 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3. 廣設職業學校,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
4. 民國八十三年,410教育改造遊行
5. 近十年來,開始著手教育改革,如:廢除聯考、多元入學、九年一貫等
三、文化的變遷
1. 戰後台灣約有六百萬人口,民國三十八年底,外省籍人士隨政府遷台,帶來不同的風俗、文化
2. 推行國語運動,禁止方言的使用
3. 四、五十年代: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主流,社會顯得保守封閉
4. 美國式生活與價值觀念的影響;日本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5. 六十年代:知識份子的反思,掀起政治抗議運動、校園民歌、鄉土文學等運動
6. 七十年代:社會開放,文化多元化方展,本土文化受到更多重視
【台灣戰後重要大事紀】
紀年 |
重 要 大 事 |
|
民國 |
西元 |
|
34 |
1945 |
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收台灣 |
36 |
1947 |
「二二八事件」爆發 |
38 |
1949 |
中央政府遷台;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 |
39 |
1950 |
「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
40 |
1951 |
土地改革:公地放領;美援開始 |
42 |
1953 |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
43 |
1954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 |
57 |
1968 |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辦 |
60 |
1971 |
退出聯合國 |
62 |
1973 |
政府宣布開始興建「十大建設」 |
68 |
1979 |
與美國斷交、「美麗島事件」 |
75 |
1986 |
民主進步黨成立 |
76 |
1987 |
解除戒嚴 |
80 |
1991 |
終止動員戡亂 |
85 |
1996 |
第一次總統直選,由李登輝當選 |
89 |
2000 |
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 |
93 |
2004 |
陳水扁總統當選連任 |
【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總統】
任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任期 (民國) |
37~ 43 |
43~ 49 |
49~ 55 |
55~ 61 |
61~ 67 |
67~ 73 |
73~ 79 |
79~ 85 |
85~ 89 |
89~ 93 |
93~ 97 |
總統 |
蔣中正 |
蔣中正 |
蔣中正 |
蔣中正 |
蔣中正 |
蔣經國 |
蔣經國 |
李登輝 |
李登輝 |
陳水扁 |
陳水扁 |
備註 |
行憲後第一任總統 |
|
|
|
民國六十四年過世 |
|
民國七十七年過世 |
|
第一次總統直選 |
第一次政黨輪替 |
|
【十大建設的具體項目】
十大建設 |
||
交通類 |
陸運 |
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 |
海運 |
台中港、蘇澳港 |
|
空運 |
中正國際機場 |
|
工業類 |
煉鋼廠、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 |
|
能源類 |
核能發電廠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