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戰後台灣的經濟與社會

一、台灣的經濟發展

1.          三十年代

Ø          戰後初期,經濟混亂,工業發展遲滯

Ø          政府實施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

Ø          台灣銀行發行「新台幣」以穩定幣值

2.          四十年代

Ø          「美援」的到來,協助穩定台灣經濟

Ø          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發展民生工業,限制進口,此即「進口替代」政策

3.          五十年代

Ø          改以鼓勵外銷的「出口導向」,設置加工出口區,鼓勵投資、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Ø          逐漸由農業轉型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

4.          六十年代

Ø          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計畫,並度過二次世界能源危機

Ø          成為亞洲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之一

Ø          開始面臨生產成本提高,產業面臨發展瓶頸

5.          七十年代

Ø          政府推動「產業升級」,設立新竹科學園區,發展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

Ø          政府開始引進外籍勞工

6.   八十年代

Ø          台灣貿易市場邁向自由化及國際化

Ø          傳統產業受到衝擊→紛紛前往外地及大陸投資生產

Ø          如何在穩定中持續發展經濟,並兼顧各方利益,是台灣今後的重要課題

二、教育的變革

1.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已相當普及

2.          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3.          廣設職業學校,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人才

4.          民國八十三年,410教育改造遊行

5.          近十年來,開始著手教育改革,如:廢除聯考、多元入學、九年一貫等

三、文化的變遷

1.          戰後台灣約有六百萬人口,民國三十八年底,外省籍人士隨政府遷台,帶來不同的風俗、文化

2.          推行國語運動,禁止方言的使用

3.          四、五十年代: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主流,社會顯得保守封閉

4.          美國式生活與價值觀念的影響;日本對台灣文化的影響

5.          六十年代:知識份子的反思,掀起政治抗議運動、校園民歌、鄉土文學等運動

6.          七十年代:社會開放,文化多元化方展,本土文化受到更多重視

【台灣戰後重要大事紀】

紀年

民國

西元

34

1945

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收台灣

36

1947

「二二八事件」爆發

38

1949

中央政府遷台;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

39

1950

「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

40

1951

土地改革:公地放領;美援開始

42

1953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43

1954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

57

1968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辦

60

1971

退出聯合國

62

1973

政府宣布開始興建「十大建設」

68

1979

與美國斷交、「美麗島事件」

75

1986

民主進步黨成立

76

1987

解除戒嚴

80

1991

終止動員戡亂

85

1996

第一次總統直選,由李登輝當選

89

2000

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

93

2004

陳水扁總統當選連任

【中華民國行憲後歷任總統】

任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任期

(民國)

37

43

43

49

49

55

55

61

61

67

67

73

73

79

79

85

85

89

89

93

93

97

總統

蔣中正

蔣中正

蔣中正

蔣中正

蔣中正

蔣經國

蔣經國

李登輝

李登輝

陳水扁

陳水扁

備註

行憲後第一任總統

 

 

 

民國六十四年過世

 

民國七十七年過世

 

第一次總統直選

第一次政黨輪替

 

【十大建設的具體項目】

十大建設

交通類

陸運

中山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

海運

台中港、蘇澳港

空運

中正國際機場

工業類

煉鋼廠、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

能源類

核能發電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ki2007k 的頭像
    tki2007k

    親噯的 -///-

    tki2007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